时间:2023/8/6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<

这张纸上有二十个孩子的名字。两个孩子是脑瘫。两个孩子是单亲家庭,其中一个的父亲因为劝架被人误杀。一个孩子的父亲溺水去世,母亲改嫁。一个孩子的父亲是植物人。一个孩子的父亲几年前车祸摘除了脾脏,再次手术后清除胆结石,没法干活了。一个孩子的母亲残疾,全家靠祖母卖香纸为生。余下的孩子,各有各的问题,比如父亲癫痫,母亲重度智力障碍。几乎所有孩子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。

他记下这些孩子的家庭状况,打印出来,挂在墙上。这所乡村小学一共个孩子,幼儿园还有60个,其中三分之一的家庭,或多或少都有些困难。几天前,他走访了那个兄弟都是脑瘫的家庭,家里新添了一个婴儿。他留下了五百元。这些钱是网上的人捐献的。他有时会发布一些走访过程的短视频。

他不想在网上卖惨,那样不够积极。在这些视频里,他希望展现出乐观的一面,一切都在好转,孩子们吃得不错,排队端着饭碗,有蔬菜吃,也有肉。尽管肉涨价了,但还有很多捐款,可以接着买肉吃。卖惨没什么用,得做一些事来改变。不过,这个村子的实情还是惨,也许不能说是惨,而是贫穷的现实。惨这个字,只是外界的一种感受,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惨并不可怕,现实是可以改变的。他相信积极的力量能互相影响。

现在,他躺在学校卫生室的床上,已经输了两天的液。他坐起来,披上一件厚外套,斜靠在床头,插针头的左手露在外面。整个学校都靠电力取暖。但这天下午停电了,房间里很冷。他妻子偶尔进来帮他换换热水袋,捂一下手。

他对妻子说,跟老师们说一下,今天让孩子们提前放学,教室太冷了。

他妻子以前也是老师,现在负责食堂孩子们的午餐。她离开房间后,他叹了一口气。这些教室是平房,两边都是窗户,保暖性差,今天怕是冻着了。一到冬天,这个村子显得更萧瑟,四面都是荒山。几天前,他听说有人为了省钱,把取暖的炉子放在卧室里,他赶紧挨个打电话,让他们把炉子移到外面的房间。孩子们都和父母睡在卧室,太危险了。十几年前,学校就放弃了烧炉取暖,怕中毒,换上了电暖气片。但这个东西效果不太好,热量保持在一米以内,后来换成了挂机空调。再后来,网上捐赠的钱多了,他又把挂机换成了柜机。但如果停电,就没办法了。

他自己的孩子早已离开了这个村子。老大在保定工作,老二还在上大学。他觉得教育是改变了人的命运,但出去后,怎么可能回来呢。村里如今只剩下老人和小孩,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。在地里干农活一年,敌不过打工一个月的收入。这个村子太穷,回来也没什么事可干。

他家里的土地也闲着。父母是干不动了。父亲以前也是老师,母亲一直有病,快四十年的癫痫,不能生气,一烦躁就容易犯病。他姐姐和妹妹都去了城里,也是老师,想过接父母去城里生活,但母亲一去就犯病,回到村子就好了。所以他得留在这里,照顾父母,也照顾这一百多个孩子。有一次,一个老乡上门,说可以帮他在地里种点庄稼,收成后给他拉回来。他拒绝了,怎么承受得了?

没人愿意到这里来。这村子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盆地,四面环山,交通太不方便了。半个世纪前,村里人在山里挖了一条三百多米的隧道,通向外面的世界。如今这隧道还在使用,几乎没怎么变。隧道就像一个虫洞,坑坑洼洼的,洞壁还保持着挖掘的痕迹,好像几十年都没有完工。去年秋天,他进城时发现隧道又塌方了,进去一看,掉下来十几方的石头,最大的有桌子那么大。就这么一个偏僻的穷地方,来这里工作,就像发配一样,都是不得已。

他父亲有机会离开,年轻时在外面教中学,但为了照顾母亲和孩子,又回到这所小学教书,直到退休。他也离开过,在隧道外的乡里读了初中,年毕业后,也回到这所小学代课。那时这里就没几个老师,所以有人代课就不错了。他代了六年的课,然后去县城读了一个农教师资班,转正成一名小学老师。年他终于调到了乡里,在总校工作,是副校长。他走遍了乡里所有小学。五年后,他又回来了,成了这所小学的校长。

如今又过去了五年,他已经46岁。他胃不好,吃不下什么东西。妻子在他肚子上绑了一个热水袋,暖胃。

这间屋子说是卫生室,其实没有校医,柜子里放一些简单的急用药品。如果有孩子摔了跤,可以到这里来擦点碘酒消消毒,严重了就得送到村里的诊所。今天没办法,他占用了这张床。县里让他去开会,他只好找了体育老师替他去,于是课间活动也没有老师带着做广播操了。孩子们在操场瞎玩,他压力也大,怕跑着跑着出事。他不能跟孩子们急,得耐心一遍一遍说,不能这样,不能那样,反复不停地强调,才能让他们养成习惯。他没有一刻不担心。

瓶子里的液体完了,妻子帮他拔下针头。突然来电了。他赶紧说,让老师们把教室里的空调开了,先别放学。一回头,发现妻子已经出了门。他掀开被子,起床穿好衣服,捆好暖胃袋,看起来像个大肚子,但他其实很瘦。下课铃也响了,操场上热闹起来。孩子们在乱跑。他走到门外,两个学生立即站住,大声叫道:校长好。

***

我们该怎么向你介绍他?一个乡村小学校长?一个拍视频做直播的网红?一个先进教育工作者?一个奉献者?这个名叫陈文水的中年男人,已经被贴了很多标签。他是河北省顺平县的十大道德模范之一,是保定市文明办评选的“保定好人”。成了模范,就不能随便离开这个村子了。他说,那就不离开吧。名气大了,会有人说三道四。他说,是啊,但还能怎么办?只能继续做下去。

有时你很难想象,陈文水的真实世界其实离我们这么近。如果你从北京出发,往西而去,不到两百公里就能抵达顺平县。和中国大多数县城一样,这里有正在开发的新城,新的办公楼、医院和学校,新的住宅小区,新的酒店和洗浴中心。然后你再往北,走上一条狭窄的县级公路,进入山区。在一个岔路口,你拐进一条土路,蜿蜒朝上,爬到了半山。这时你以为没路了,突然看见一个漆黑的洞口。你钻进去,摸着嶙峋的洞壁,以为远方的亮光来自一个桃花源。但你发现自己错了,那不是世外仙境,只是一个贫穷的村子。如果你在年冬天抵达这里,你会像我一样,第一个感受是冷,冷到骨头里,这种冷还包括一种不真实的幻觉。你或许认为我们已经熟悉了城市和乡村的差别,网络和现实的距离,但是当你真正置身于陈文水的这个小学时,你还是会感到惊诧,像时光倒流,也像世界与世界之间的穿越。你从顺平县城开车到这个村子,只需要四十分钟,但你却像走了很远的路。

五年前,陈文水回到了这里。他那时也很惊诧,岭后村的这所小学这么破败,设施简陋,学生很少,老师更少,谁都不想待在这里。村里稍微有点条件的孩子,都去城里上学了,余下的都是困难户。他只好求助于他的同学、朋友。在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p/pgsp/5780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